外企为何总在集采中败北?
集采,这个让国内药企又爱又恨的词汇,对外企来说似乎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最近,第七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结果出炉,外企再次集体"哑火",让人不禁要问:外企为什么总在集采中败北?
首先,价格是外企的硬伤。集采的核心就是降价,而外企的原研药价格普遍偏高。以这次集采为例,某外企的降糖药报价是国产仿制药的3倍多,这样的价格在集采中自然没有竞争力。外企习惯了高利润模式,要他们大幅降价,无异于"割肉"。
其次,外企的市场策略与集采理念存在冲突。外企更注重品牌建设和学术推广,而集采强调的是"以量换价"。这种理念差异导致外企在集采中往往显得"水土不服"。
再者,外企的决策链条较长。集采报价需要快速决策,而外企通常需要层层上报,等总部批准时,黄花菜都凉了。相比之下,国内药企决策灵活,更能适应集采的快节奏。
不过,外企也在调整策略。一些外企开始与国内企业合作,通过授权生产等方式参与集采。还有一些外企选择放弃集采市场,专注于高端市场和创新药领域。
集采是大势所趋,外企要想在中国市场立足,必须适应这一新常态。降价不是唯一出路,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如何在集采之外开拓新的增长点,这些都是外企需要思考的问题。
毕竟,中国市场这么大,外企不可能永远做"局外人"。集采这道坎,外企迟早要迈过去。只是,这个适应的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也是必经之路。
上一篇:特朗普称中美关系非常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