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媒介 怀念停刊杂志时我们在想什么
翻开泛黄的纸页,油墨的香气扑面而来。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纸质杂志?当一本本杂志宣布停刊,我们究竟在怀念什么?
最近,《读者》杂志宣布停刊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类文摘杂志,它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记忆。从1981年创刊至今,40年间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堪称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本让我们感慨的杂志了。从《知音》到《故事会》,从《青年文摘》到《意林》,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杂志都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期刊总印数同比下降7.03%,2020年更是下降了13.37%。
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杂志本身。那些精心编排的版面、细腻的纸张触感、独特的装帧设计,都承载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还记得小时候,每到月底就盼着新一期杂志的到来,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寻找自己最爱的栏目。
杂志的停刊,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那个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杂志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它们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每一篇文章、每一幅插图,都是编辑们精心打磨的成果。
如今,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海量信息,但那种期待、珍惜和反复品读的感觉却很难再现。快餐式的阅读方式,让我们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与文字建立情感连接的机会。
或许,我们怀念的不仅是杂志本身,更是那个愿意静下心来阅读的自己。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专注与耐心?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