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茶叶出口(2012年浙江茶叶出口数据)
2012年中国茶叶国际市场的预测与分析?、
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是世界茶产量第一大国、茶出口第二大国。从国内来看,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和精神饮品,而且,随着人们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
出口增速放缓是当前的明显趋势。尽管2012年我国茶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出口增速逐年下滑,且出口对象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国家,出口均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全球消费习惯主要倾向于红茶,而我国绿茶出口占比较高,这导致特种茶类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隐忧日益显现。
据海关统计,2012年1-12月,中国出口茶叶数量为313,487吨,同比下降8%,金额为4亿美元,同比增长0%,平均单价为3,324美元/吨,同比增长11%。
国外标准阻碍我国茶叶出口
日本、美国等随后效仿,提高了茶叶进口的检验标准,不仅关注农药残留,还增加了对非茶类杂物、重金属等项目的检测。这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量自连续5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以江苏省为例,前11个月出口量下滑了29%。我国是全球蕞大的茶园面积和第二大的茶叶生产国,茶叶出口是重要的出口产品。
这些严格的标准已经导致我国茶叶出口数量出现下滑。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对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等20个国家的茶叶出口量同比下滑了82%。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悦担忧,随着国外监管的加强,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的前景可能并不乐观。
其中,中国特有的稀土限量标准成为了一大难题,尽管欧盟、日本、美国等并未设立此类标准,但稀土限量成为中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一大挑战,导致出口量在2012年下降了82%。中国茶叶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存在不足,这阻碍了跨国公司的大规模采购,并制约了中国茶叶从低端原料向高端市场转型。
浙江绍兴茶叶出口量锐减7.5%深层次原因:没有自主品牌
作为绿茶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基地,绍兴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双重压力,且受制于国外客户。专家指出,绍兴茶叶产业的一大困境是缺乏自主品牌,出口决策权大多掌握在客户手中,出口价格缺乏竞争力。若这一被动局面无法改变,茶叶出口的大幅波动将难以避免。
浙江绍兴上虞区的茶叶出口在逆境中实现了显著增长。上虞健茗茶业有限公司,作为行业新秀,凭借对高端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今年,该公司在欧美和香港市场的销售强劲,出口增长超过50%,显示出对明年的积极预期。
春茶季节,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可能很快就能品尝到来自中国的绍兴茶叶。据绍兴海关透露,茶叶出口量占全国三成,绍兴拥有22家茶叶出口企业,去年出口总量超过10万吨,创历史新高,出口至77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2月出口量已增长27%,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2%。
近年来,我国向摩洛哥的茶叶出口增长迅速,2017年1至10月出口额已达到18亿美元,同比增长6%。其中,绍兴地区出口的茶叶占据浙江省出口总量的较大比例。
西湖龙井的打假的品牌之困与破局之路4月23日,从首届中国·浙江绿茶大会暨第三届中国绍兴国际茶文化节上传来了一个着实让人振奋的消息—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国家商标局获得成功注册。
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的抹茶出口表现亮眼。据统计,约有9吨的抹茶通过浙江检验检疫局出口,总货值达到了22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出口量增长了78%,金额增长了74%。这显示出抹茶正在为浙江茶产业的出口注入新的动力。在品质和价格上,抹茶与普通绿茶形成鲜明对比。
浙江省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简介
浙江省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茶叶贸易领域的翘楚,成立于1950年,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洗礼,现已成为一家集茶叶为主导业务,多元化商品经营的综合性外贸巨头。
浙江省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是全国蕞大的茶叶外贸公司,成立于 1950年,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以茶叶为主业、多种商品兼营的综合性外贸公司。2005年进出口额达328亿美元,2004年列居中国进出口额500家企业的第304位,中国出口额蕞大200家企业的第152位。
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始于1950年1月,当时名为浙江省茶叶公司。经过多次合并和重组,1980年9月,公司恢复成立,进一步拓展了业务。1986年,公司与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日本三明株式会社等合作,创办了中国茶业界首个中外合资企业——浙江三明茶业有限公司,加强了中日茶文化交流。
年3月 与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日本三明株式会社等合资创办中国茶业界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浙江三明茶业有限公司,成为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桥梁。1990年 与日本川崎技研株式会社等合资组建浙江川崎茶业机械有限公司,与日本广泛开展茶叶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