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茶文化书法图片(摩崖石刻景区)
闲话闽台茶文化的渊源
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是台湾茶的另一重要发祥地,其产制的冻顶乌龙茶技艺也是源自闽南乌龙。据载,清咸丰五年 (1855),举人林凰池往福建科考之后,从武夷山带了36株乌龙茶苗回台,种植于鹿谷山区。可见,闽台两地的茶产业和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建瓯通过弘扬闽源文化,活跃了文化交流,推动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北苑御茶”这一茶文化瑰宝,其源头可追溯到建瓯东峰镇桂林村的百年乌龙茶园。台湾茶叶协会的探访证实,这里的矮脚乌龙是台湾乌龙茶的祖籍,有力地证明了两地茶业的渊源。
闽台茶文化,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展现了中国华南地区独特的茶产业风貌。华南茶区,包括福建和台湾,以其丰富的品种资源和卓越的茶艺闻名。两地共享亚热带气候,多山多雨的地理环境,使得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福建与台湾的茶文化,尤其以乌龙茶为核心特色。
探索闽台之间独特的饮食文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茶与酒的交融。在闽南地区,饮茶被视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清晨的第一件事往往是烹茶品茗。乌龙茶,特别是安溪的铁观音,从闽南传至台湾,衍生出冻顶乌龙,其独特的口感,初尝略带苦涩,而后回甘无穷,深受人们喜爱。
武夷摩崖石刻中的岩茶佳话
在福建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中,蕴藏着许多关于岩茶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武夷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与茶文化交融的见证。“茶洞”是岩茶起源的传说,讲述了一位名为“半仙”的老人在采药时得救于仙人之手,后在此地种茶,成就了优质的茶树。
武夷山的秋天自有苍凉的美。秋旱已经结束,在浓浓的红叶秋色中,一场甘霖带来了初冬的寒意。诸事已结,茶花正浓浓盛开,没有理由不到山中一走。“岩韵”的摩崖石刻带着湿冷的山野气息。往九龙窠的石阶被小雨打湿,空气更显清冷,草木微香,九龙窠的母树大红袍正烂漫地开着白色的花。
初识晚甘侯,是在武夷山的一处摩崖石刻。1997年,王羲之的墨迹被镌刻在九龙窠南壁,题名正是“晚甘侯”。这个名称寓意深远,晚甘象征着品茶时的悠长回味,犹如“晚节甘芳,愈老愈健”,赋予了武夷岩茶至高的赞誉,仿佛将其比作尊贵的公侯。
同时,顾野王、李商隐、范仲淹、辛弃疾、陆游、熊禾等历代文人都曾在武夷山留下足迹,留下了堪称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处,古诗词1400多首。而武夷山佛教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其时大多数寺庙都巧借岩壁裂隙依山构建,独具特色。
武夷山摩崖石刻中的茶文化(四)
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提及的星村“松制”,是当时桐木茶的名称和独特的松柴烘烤工艺,对于研究正山小种红茶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也是研究中国茶史的重要资料。这些告示的存在,见证了历史变迁中的茶文化保护,值得我们珍视和深入研究。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茶道哲学。这些石刻见证了武夷茶的辉煌历程,特别是大红袍、水金龟和不见天三大名丛的故事。大红袍被誉为武夷茶的王者,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珍贵性使其自清时起便备受推崇。
武夷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素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于世。而在武夷山的茶文化中,摩崖石刻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武夷山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瑰宝之一,其典型的墓葬形式与丰富的内容,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福建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中,蕴藏着许多关于岩茶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武夷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与茶文化交融的见证。“茶洞”是岩茶起源的传说,讲述了一位名为“半仙”的老人在采药时得救于仙人之手,后在此地种茶,成就了优质的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