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茶文化对比研究论文,中韩茶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中韩日茶文化比较介绍
1、中韩日茶文化以受主要影响来说,中国茶文化主于道,韩国主于儒,日本主于佛。主于道,道法自然,故中国茶道注重茶的品饮艺术,即重茶艺;主于儒,儒尚礼仪,故韩国茶道注重礼仪;主于佛,故日本茶道归宗于禅。茶道的比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下面,从茶道精神和茶艺两方面对中韩日茶道进行比较。
2、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道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
3、茶道用的抹茶,是将茶磨成细粉,冲搅后浓稠如粥,碧绿清香。据考证,日本的制茶与饮茶方法,可能还保持着中国唐宋时代的古风。日本还有樱花茶、大麦茶、紫苏茶、海带茶、梅花茶等,但这些实际上不能算茶,类似于中国的菊花茶,只是保健饮料而已。
中日韩三国的饮茶文化历史来源有何异同
茶叶早在朝鲜三国时期就从中国引入朝鲜半岛。韩国茶礼作为韩国茶礼仪式已经有千年的历史。韩国茶礼注重和,敬,俭,真,并视其为茶礼宗旨。“和”即和善,“敬”即敬重、礼遇,“俭”即俭朴、清廉,“真”即以诚相待。在韩国茶文化中,茶道(茶礼)是主要内容,同时也与日本相近。
韩国饮茶历史悠久,起源于公元7世纪,成为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韩国茶文化曾深受中国宋元时期影响,学习“点茶”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茶礼”体系。在80年代,韩国茶文化复兴,甚至设立了“韩国茶道大学院”进行教学。韩国茶道的宗旨同样源自中国,强调“和、敬、俭、真”的精神,通过茶礼传递社会价值观。
饮茶法也不是日本今天的煎茶法,而是唐代的砌茶法。日本镰仓时代,南枕头饮茶习俗随禅宗东渐日本,入宋僧荣西的传播禅宗的同时,带回了南宋的新茶种,并首次输入现行的抹茶法,写了类似中国陆羽《茶经》的《吃茶养生记》,献给了幕府将军源实朝。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在西方人看来他们都是黑眼睛,黄皮肤,且文化类型相通,想必他们的文化心理素质也差别不大。
临安茶文化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临为茶源。史载俗传,生生不息,祉福后世。佳茗需得良器配,方能相得益彰,故有“器为茶之父”之说。
中韩日三国茶道的区别
中韩日茶文化以受主要影响来说,中国茶文化主于道,韩国主于儒,日本主于佛,主于道,道法自然,故中国茶道注重茶的品饮艺术,即重茶艺;主于儒,儒尚礼仪,故韩国茶道注重礼仪,主于佛,故日本茶道归宗于禅。
从茶道的具体比较来看,韩国茶道源于和静思想,注重敬、礼、和、静等儒家理念;中国茶道源于《茶经》的清真俭淡,体现道家无为而治;日本茶道则以“禅茶一味”和“一期一会”为精髓,强调禅意的清寂。
其主要形式包括煎茶、斗茶和工夫茶。煎茶是唐代的创举,通过煮茶品味;斗茶则是文人雅士间的品茶艺术,要求色、香、味俱佳;工夫茶则是注重饮茶过程的精致与工夫,分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宋代至清代,工夫茶在福建和广东等地尤为流行。
中日韩茶文化的异同点.
1、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2、日本以绿茶为主日本茶大都是绿茶,没有发酵或半发酵的,制法是蒸熟烘干。也有炒制的,如九州的嬉野茶和柳青茶,但极少。日本人泡茶与中国不同,他们抓一把茶叶放入壶中,冲水后马上就倒,每杯倒一点,轮番几次,使茶汤浓淡均匀,一般只上一杯。
3、在韩国茶文化中,茶道(茶礼)是主要内容,同时也与日本相近。不过韩国的茶文学较之日本则发达许多。韩国曾有崔致远,李行权近等人撰写过与茶有关的诗文,但是日本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写过相关诗文,其影响力也着实不足。纵观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茶文化,和善知礼,清心真诚乃是不变的茶道精神。
4、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茶道的由来与发展 茶道,顾名思义,即品茶之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之一。据日本《奥仪抄》载:“天平元年(729)四月,召百僧于禁庭赐茶。”这是日本文献中有关茶的zui早记事。
5、强调“和、敬、俭、真”的精神,通过茶礼传递社会价值观。韩国茶礼种类丰富,以茶叶类型区分,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和“叶茶法”。其中,叶茶法的迎宾礼节非常讲究,主人会在门口迎接,引导宾客进入茶室,主人坐东面西表示欢迎,客人则坐西面东,体现了对宾客的尊重和礼仪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