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茶文化对中原(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西域茶文化对中原(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茶道文化茶小二2024-04-07 19:40:0667A+A-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此处所说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谋取到功名获得一官半职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个靠俸禄谋生的学差,那些笃实好学但却囊中羞涩的寒士并不在此之列。

  中国的“士”就是知识分子,古代的知识分想要有所作为就得“入仕”。荣登金榜则成龙成风,名落孙山则如同草芥。当然不一定得个个当进士举人,但要有一点地位,方能吟诗作赋并参禅悟道。这便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特点。

  在魏晋之前,中国嗜茶的文人并不多见。在诗文中提及茶的文人仅有汉代的司马相如,两晋的张华、左思、郭噗、杜育、张载,南北朝的鲍今晖、陶弘景、刘孝绰等寥寥数人,而懂得品饮的文人更是至多也不过五个。但自唐代以来,便几乎再无不嗜茶的文人。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魏晋以前的文人多嗜酒,他们。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借喝酒来逃避现实。比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嗜酒到了“不要命”的程度,“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然而唐代以后,人世的思想在文人中盛行,文人们不再倾慕魏晋名士的风骨,而是希望学有所用、名垂青史、这使得冷静、务实成为文人处世态度的主流,也使得饮茶取代饮酒,成为了新的风尚。

西域茶文化对中原(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第1张

  唐代以后,饮茶之风在文人中兴起,将文人推到了继承和发展茶道的主角的位置上,而唐以后的文人们之所以能够胜任这一角色,是与他们入世的态度息息相关的。唐以后的文人多担任官职,这在客观上给他们品茗、研究茶道提供了方便。在产茶的州府任职的文人们,更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甚至可以借助职务之便,品到比皇帝所得更新鲜的茶,而他们也在品饮中提升品茗的敏感度,多有成为品茗专家者。因而文钻研茶道,通晓茶艺的几率更高,对茶道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而他们不但能够在实践中对茶艺加以改进,更能够通过创作诗文传播茶道,唐代的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都著有许多咏茶的诗文李白、杜南、陆羽、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亦有相关的诗文传世;宋代的梅尧臣、苏城、陆游所做咏诗最多欧阳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亦有所做。

  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

  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琴。

  笔阵兵陈诗思奔,睡魔卷甲梦魂赊。

  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元代名相耶律楚材所做的《西域从王君玉乞因其韵》可谓道尽了茶的好处,诗人品茗思如泉涌、笔下生花,因而品茗文学、品水文学便应运而生,进而又引发了与茶相关的文、学、画、歌、戏等一系列文化艺术的兴起,使品茗真正成为了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形成了中国茶道的又一流派——雅士茶道。

西域茶文化对中原(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第2张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茶韵飘香整理呈现,转载分享时请注明本文地址!如侵犯您的权益或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茶韵知识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348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