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延伸知识(茶文化的延续发展时期)
茶业家
中国茶业前沿新媒体
报道全球茶业头条新闻
挖掘重磅茶类商业案例
关注前沿茶业创新
促进茶文化传承及产业发展
人生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为国饮,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随着茶旅兴起,“采茶”旅游渐受宠:越来越多的朋友踏青体验选择去茶园采茶、炒茶、购茶、品茶,尽享茶旅生态游的无穷乐趣。
一、茶旅生态游
茶旅生态游或成未来趋势
近年来,茶旅融合理念不断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产业模式。茶园不止是一个旅游景点,具有美的特点,供游人欣赏,它也能让游客,特别是学生群体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学习茶知识、了解茶文化,习得茶礼仪,所以茶旅游比其他农家乐、踏春游更富有内涵。
茶旅融合不是两个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以茶为主题、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实现茶旅文化一体化、茶旅品牌一体化、茶旅产品一体化。
何谓茶旅一体化?
茶旅一体化是茶业与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是围绕茶主题、依托茶资源,以茶基地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内容,将旅游体验茶产业的各个环节,形成茶旅经济链,最终实现“茶业在旅游体验中增值,旅游通过茶产业添彩”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实施茶旅一体化发展是丰富旅游新业态,助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茶乡人民全面小康的有效手段。以“茶旅”的思维创新茶旅游产品是有效推进茶乡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茶产业中蕴含的茶景观、茶文化、茶加工、茶产品既是天然的旅游要素,又是茶旅融合发展的优质领域,可以全面实施茶旅一体化发展。
发展丰富旅游形态
1、美化茶园环境开展生态旅游。在不影响茶叶生长的前提下,通过景观改造和花木补植,适当美化茶园的景观,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加强对茶园的管理,注重保护茶园及茶园周边的生态环境,适当开展生态旅游。
2、延伸茶俗茶事开展节事旅游。通过茶文化旅游节事节会,使茶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实施整体对外营销。充分发挥会展节庆活动的连动效应,精心打造茶文化旅游节的品牌。
3、创新茶艺表演开展休闲旅游。在开发中应注重泡茶、赏茶、茶艺表演的休闲旅游价值,通过适当创新,引领论茶、品茶新风尚。让品茶的味觉享受融入视觉、听觉的立体享受,让品茶成为一种高品质、高舒适、高境界的体验,成为特色休闲旅游产品。
4、整合茶业加工开展工业旅游。在发展茶加工旅游时,要引导茶叶加工企业把发展茶加工旅游作为公司或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主动上门辅导其提升,建设“工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发茶特色工业旅游产品。
5、挖掘茶叶功效开展旅游。登览名山,参观茶园,了解茶叶的功能,采购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茶叶种类,体味品茶情趣,并在茶区清新空气、优美的景致中修身养性,是目前旅游市场的追求。
6、利用茶学科普推动研学旅游。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利用茶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开展研学旅游产品。还可针对寒暑假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冬令营活动。
7、结合宗教文化开发修行旅游。在有条件的茶乡,可以利用现有茶与宗教文化资源举办一些国际或国内的禅茶文化节,以其独特的佛、道茶文化内涵吸引众多的爱茶之人,开发禅修旅游产品。
二、案例:峨眉绿茶
【茶之源】3000余年历史 蕴育出世界佳茗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叶的原产地和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处于成都平原西南的峨眉山,人文与自然资源交相辉映,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茶文化历史。早在2009年,“峨眉山茶”便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保护范围所在的乐山市,又申请建立了全省首个茶叶产业“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峨眉山茶”的区域品牌下,企业品牌也逐渐叫响。作为峨眉山茶叶企业中的佼佼者,竹叶青、论道、峨眉雪芽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茶之路】线上线下拓展 年综合产值35亿
峨眉山市大西南茶叶协会、峨眉山榜上有名茶文化传播中心与蒙顶山茶叶交易所联手,成功打造了“线上大西南”茶叶大宗贸易模式。该模式通过智慧贸易、集采集卖、统一仓储物流产品标准,彻底打通了全国范围的线上线下流通渠道,实现了茶产品线上交易的快速倍增。
市场的成功拓展,带动了峨眉山茶产业的整体兴旺。2016年,按照“一稳、二升、三扶、四化”的发展思路,峨眉山市现代茶产业已逐步形成。同时,形成了竹叶青茶叶生态园、仙芝竹尖茶叶生态园等一批以茶为主题的乡村综合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上亿元,茶旅融合不断走向深入。
【茶之梦】迈向百亿产值 叫响“绿茶之都”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峨眉山市将紧紧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川茶”品牌发展战略,全面实施 “1234”工程,即一个规划、两个保障、三个提升、四个融合。
一个规划:坚持国际视野,立足产业基础,挖掘文化内涵,高起点规划“峨眉山茶”。
两个保障:一是强有力的质量安全保障,强化源头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可追溯;二是强有力的创新驱动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茶产业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新创意设计,打造产业创新平台。
三个提升:一是主动融入“川茶”品牌,走“峨眉山茶+企业品牌”之路,实现品牌塑造强势提升;二是利用“互联网+茶”新模式,开辟电商新市场,实现营销拓展强势提升;三是稳定茶叶面积21万亩,改良茶叶品种80%以上,茶叶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
四个融合:一是茶产业与文化旅游高度融合,二是茶产业与新型城市化高度融合,三是茶产业与新型工业化高度融合,四是茶产业与扶贫攻坚高度融合。
三、品牌效应
中国茶企品牌塑造,当前茶企该如何做好品牌建设工作?品牌是茶企制定战略的关键要素。茶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模式,散货、批发、小专柜,靠着信息不对称模式下的薄利多销,老客户的维持,想做大做强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电商领域冲击下,利润空间在一步步压缩。企业的品牌建设越来越重要。
1、品牌定位
①经营理念
企业应立足于长远的发展,以发扬中国茶文化为己任,做茶文化传播的使者。先让市场接受企业的茶文化理念,再通过文化打造企业的核心产品,走向市场。塑造好企业的目标、经营理念,打造不同凡响的品牌个性。
②产品定位
企业文化既要迎合了现代人崇尚健康、追求文化品位的生活理念,同时又要融入浓浓的人文气息。需要找到与品牌定位相适应的产品,在保证可靠和优质的品质的前提下,走创新、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做好产品包装,产品包装要突出品牌形象,迎合消费群;制定统一的市场价格,维护品牌形象;实现制作工艺标准化生产技术,并讲究色香味形,为产品工业化生产提供可能;各大门店要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服务标准,包括服务项目、服务项目标准,以及对员工统一的要求。
2、品牌推广
①立体化的营销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利用茶文化的优势,创新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力争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通过一系列的公关活动、赞助大型的社会活动等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传播品牌文化。
②专卖店、超市效应每新开设一家新店,要做比较严谨的市场调查,并对新店员工进行培训,或者是分配老员工进新店,保持每一家新店的质量。
③用旅游促进品牌发展将休闲旅游与茶文化结合起来,并通过推广茶文化从而达到推广自身品牌的目的。
3、品牌管理
①经营管理从第一产业的种植,第二产业的加工到第三产业的商业、旅游,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流通链条,并成立自己的配送中心。
②员工管理形成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比如对员工职业发展的设计、目标管理等等。
③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价格管理体系以及服务质量的规定实现对质量较好的控制,。
④成本管理成本的管理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原料及人力的消耗,还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成本损耗。
⑤企业文化管理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对顾客倾心的服务,提供优良的产品质量。
51亿!绿城集团打造中国第一茶镇,PPP会是农业综合体的诺亚方舟吗?
2月20日下午,杭州市西湖区与绿城集团、蓝城集团等签订龙坞茶镇PPP项目,总投 资约51亿元。项目对小镇进行了一系列重新规划,包括修建工业园、学校、安置房,还有高档民宿、景观绿化等一系列旅游配套设施,计划用3-5年时间,以茶为引,将龙坞茶镇打造成以5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的中国第一茶镇。
▼龙坞茶镇美景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同开发,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
用通俗的话说,PPP就是:政府、私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早在2015年农业部就首次明确了要将休闲农业引入PPP模式,而此次西湖区政府与绿城集团的龙坞茶镇PPP项目,是杭州首例农业PPP项目。
政府依然唱主角
龙坞茶镇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西面主要是大斗山、小斗山森林野生区,南面和北面都是大片的茶园,茶园连绵起伏,青翠连天。
但由于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家家户户都需要茶叶生产的场地,龙坞镇的村庄没有统一规划,土地资源被无序利用,棚舍、围墙林立,道路狭窄破损,空中电线密布,垃圾满地,怎么看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
如果不是政府出手,这个小镇可能会一直被埋没下去。
2015年底,西湖区委八届七次全体会议召开,提出将启动龙坞茶产业小镇建设,包括工业园区、幼儿园、中小学、葛衙庄安置用房、兔子山生态公园等项目。紧接着,2016年,西湖区启动龙坞11个村社的整治,拆除了近50万平方米违建,完成了2600多个庭院改造。
小镇核心区需要搬迁近两百户农户,政府早就做好打算,腾出来的土地将与国内一流的开发商合作,打造休闲茶乐园、茶乡社区、总部山庄、生态茶园、养生度假区五大功能区块。目前搬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着。
▼龙坞工业园区厂房改造工程对比效果图
▼葛衙庄村农转居公寓俯瞰图
▼兔子山生态公园规划图
有人说PPP模式中,社会资本介入,会弱化政府的地位,本该姓“公”的公共基础设施姓“私”。
但从龙坞茶镇的例子看,PPP模式里,政府才是绝对的关键因素,并且在前期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一家私企都替代不了。
政府在这个项目中,实施了整体规划、旧村整治、拆除违建、农户搬迁的作用, 就算是实力雄厚的绿城,要对一个面积217.26公顷的小镇进行规划也是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要工作了。
有钱怎样?钱不是万能的。
再多社会资本介入,政府依然是PPP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对社会资本要求更高
政府给龙坞镇找了绿城集团这样一个婆家,可谓门当户对。
龙坞镇“嫁妆”丰厚:优越的地理位置,杭州西南面,离市区仅15公里,紧邻西湖;便捷的交通,绕城公路穿镇而过;鲜明的地方特色,有茶园10426亩,是西湖龙井最大的产区。绝对是必火的项目。
绿城集团除了能拿出51亿元的巨额“礼金”,更重要的是去年参与了“农庄小镇”的开发,第一个样板农庄效果让人颇为满意。而且绿城集团开发过近百个楼盘,业内口碑良好,绿城的房产都能比同地段的贵,又是一家杭州土生土长的公司,和当地政府多有合作。
把龙坞镇交到绿城手里,政府也是用心良苦。
▼绿城集团“小镇”样板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农业PPP案例:
2015年,新疆“融资租赁贴息,购置采棉机”,是全国首例农机类项目PPP模式。
这个例子中合作的社会资本,融资租赁公司,是大名鼎鼎的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John Deere),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它成为第一家向中国农机行业转让制造技术的外国农机制造商,并与黑龙江农垦合作开展了技术培训项目。虽然是外资公司,却与中国政府有深厚的合作渊源。
可见,和普通的招商引资相比,在PPP模式中,对社会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绿城集团还是约翰迪尔,都是实力、财力兼具,深受政府信任的企业。
PPP,重在资源整合
在农业项目上,PPP模式的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和其他类型相比,农业项目必然涉及土地和农民。
而土地和农民又恰恰是许多企业的痛点。
试问除了政府,谁有能力调动那么多土地?试问除了政府,还有谁有能力安抚万千农民的情绪?因为政府的身份,要解决土地和农民的问题,比企业容易太多。
和其他类型相比,农业项目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更高。
农业不是一个来钱快的行业,最普通的蔬菜种植资金周转期都需要几个月,更不用说小镇规模的农业建设;农业需要的技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来的,科研单位和院校远不及企业的实战经验丰富。
仅靠政府一己之力,可能要花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来筹措资金和技术;通过PPP模式,让企业参与,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资金、技术一步到位。
农业PPP模式重新整合了土地、资金、技术这几个要素,通过政府+企业的方式,实现了资源优化。
来源山东省旅游规划院,华华女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尊重所有的内容创作,也期待与热爱茶和生活的你们有供稿合作和交流的机会,可私信洽谈,华华女王( :17705316669)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