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英语PPT)

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英语PPT)

茶道文化茶小二2024-03-30 7:20:0779A+A-

  更多艺术资讯,请关注黄河魂大赛唯一指定官网:出山网( chushan.com)、出山网官方 (chushanw)及出山网官方微博(@出山网)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英语PPT) 第1张

  ■鎏金鸿雁流云 纹银茶碾子

  

  ■鎏金银龟盒

  李白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告诉了我们,好酒配好樽、美食配好器才能相得益彰。同样的,“茶”与“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两者之间其实就是文化与器用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发展。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几乎成为行内共识,作为茶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最重要载体,茶具在唐代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可以说,唐代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的发源时期,同时也是瓷器从纯粹的“器用”走向“审美”的蜕变起点。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梁婉莹

  唐代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不同

  中 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 筒”,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 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 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这些器具陆羽曾在 《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禁酒令和《茶经》促进了饮茶风尚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大胆开放,人民生活富裕充足,这些都给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并将其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

  当 时,唐统一全国后国力强盛,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茶树种植面积大增,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政府因此将茶作为征税对象,还在顾渚设立贡茶院,专门派人加工 贡茶。而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贸易,茶叶生产与贸易消费大大增加。政府“禁酒令”的实施使酒的价格变得昂贵,人们转而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 风尚的传播。

  并且茶事过程要表现中庸之道,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此文人逸士、僧侣道人皆喜欢饮茶,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 观念融入其中。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喜爱品茶,隐居甫里时,每年收取新茶做租税用以品鉴,还因此编写出《品第书》。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对 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中国饮茶活动的兴起和广为流布的唐朝,中日之间各种交流十分频繁,入唐礼佛求法的日僧络绎不绝。他们 入乡随俗,耳濡目染,寺院里茶烟茶鼓茶汤融入了他们参禅悟道的生活,切身感受着“茶烟袅袅笼禅榻”的中国饮茶文化。在他们学成归国以后,大力传播茶文化, 中国唐代的饮茶法和陶瓷茶器也随之传入日本,催生了日本平安时代的饮茶风尚和陶瓷茶器文化,也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基础,影响持续至今。

  佼佼者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 茶器的兴盛。事实上,唐代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甚至出现了以器具质地为茶汤命名的讲究,金银为器的称为“富贵汤”,琢玉为器的称为 “碧秀汤”,瓷器饮茶称为“压一汤”,其中以瓷器茶器最为盛行。

  在唐代,茶盏的,为时人所常用。特别是邢窑白瓷碗,然而陆羽认为越窑茶碗最 好,最适合饮茶。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 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陆羽在书中还曾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唐代半 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除了越窑和邢窑茶器,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南岳州窑。岳州窑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烧制青瓷闻名,晚唐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烧制釉下红 绿彩瓷器的长沙窑,主要以出口中东地区为主。

  饮茶方式有煮茶和煎茶、庵茶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 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方法煮出 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 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 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英语PPT) 第2张

  趣闻

  千金小姐发明了茶托

  唐 朝普遍使用的茶具大都是沿袭陆羽设计的廿四器,在陆羽之后有所改进的只是多了一个盏托而已。据唐人李匡义《资暇集》记载:唐德宗建中年间,成都府尹崔宁的 女儿十分好茶,但她在日常饮茶中觉得当时沿用的茶盏在注入茶汤时十分烫手,端起来喝十分不便,于是她就取了个碟子托住,这样在喝茶时茶盏就不易倾斜滑脱 了。后来,这位深闺小姐又有了新的发现,她把蜡烤软后,做成茶盏底大小的蜡环,置于茶盏小碟子之间,三者连起来成一体,十分方便于使用。崔宁发现了女儿的 作品后,为之取名为托,并介绍给亲友宾客们,于是茶托从此传世。后来经人们的不断改进,茶托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并逐步演化为今天盖碗中的茶碟。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茶韵飘香整理呈现,转载分享时请注明本文地址!如侵犯您的权益或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茶韵知识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348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