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金骏眉与碧螺春(金骏眉和金螺比较)

茶叶金骏眉与碧螺春(金骏眉和金螺比较)

茶叶知识茶小二2024-01-12 3:40:0693A+A-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喝水的时候一定要放几缕茶叶,龙井或者柠檬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乐、雪碧的刺激感再也没有在喉头绽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爱上了……

  山有灵而不知日月,唯有一株茶树在星空下期待着黎明、在熹阳中渴望着成长;

  水有情而不知茶类,唯有一抔清泉在暖壶中等待着沸腾、在茶杯中等待着微凉;

  茶有心而不知善恶,唯有一滴温润在手掌里静默地给予、在战火中渗透着平和

茶叶金骏眉与碧螺春(金骏眉和金螺比较) 第1张

  我爱上了这样的一杯茶。

  然后我也了解了很多,比如:

  春季喝花茶:花茶比较甘凉,浓郁的香茶,能促进人体阳气生发散去冬天积在人体内的寒邪;

  夏季喝绿茶:绿茶一般性凉,在热力四射的夏季,能解暑生津,还能防晒、预防口气;

  秋季喝青茶(乌龙茶):乌龙茶茶性适中,介于红、绿茶之间,不寒不热,喝乌龙茶可以补充水分,有效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

  冬天喝红茶:红茶性温,在寒冷的冬季喝一杯热腾腾的红茶,暖心又暖身。

  对于爱茶的人来说世上茶有千千万,不胜枚举;而对于不是很懂茶来说,怎么样来选择茶就显得有些困难了。

  天气越来月热了,小艺给大家说说一味滋味浓郁的绿茶吧——碧螺春。

  1 | 洞庭,是湖是山还是岛?

  洞庭碧螺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洞庭湖。洞庭湖其实是把湖南、湖北分隔两地的界限,湖中有君山,产名茶君山银针,并不产碧螺春。

  碧螺春产自洞庭山,洞庭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位于苏州西南的太湖中的两座小岛,是东洞庭山、西洞庭山两地的统称,一般也称作洞庭东山、洞庭西山。

  2 | 人人都知道“吓煞人香”的故事。

  碧螺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丢到水里,感觉奇香扑鼻,觉得难以置信,惊讶地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

  炒青绿茶多以炒香为主,类似于炒豆香、炒栗子味等等。碧螺春也是炒青绿茶,带有炒制的香味,而更是脱俗的是花果香,花果香,是碧螺春有别于其它绿茶的特点。

  洞庭山上,茶树和桃、李、杏、梅、柿、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3 | 康熙赐名的故事,仅一家之言!

  很多人都听过康熙赐名“碧螺春”这个传说,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太湖,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非常喜欢,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关于康熙赐名碧螺春之说,最早仅见于乾隆年间王应奎的赋《柳南续笔》,仅一家之言,后世商家引用最多。诚然,跟名人搭上边,往往是一款名茶的必要条件,更是商人宣传产品的重要手段。

  清人王应奎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的石壁,产野茶数株,士人称曰吓煞人香。”实际上到了东山,便会发现没有碧螺峰这座峰,只有树下的一块岩石而已。而岩石上所刻 “碧螺蜂” 的书法功底,也绝非明代宰相王鏊所书。

  根据当地的很多老人讲,真正的碧螺峰,明代以前叫徐宅山,以山形似螺状而得名,它位于洞庭西山的南徐里后山,在山前,有碧螺古庵的遗址和徐氏宗祠。由此可以推断,碧螺春之名,可能早于康熙就存在了。

  自然又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4 | 除了有故事,碧螺春还有什么好?

  碧螺春的外形特别美。条索紧结卷曲成螺,色泽银绿,翠碧诱人,绿中隐翠,细密的绒毛长在细细的茶条,被人们亲切地成为蜜蜂腿。

  与其他绿茶的炒香不同,有特殊浓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开后滋味鲜醇、回味甘厚,汤色嫩绿整齐,幼芽初展,芽大叶小。

  5 | 怎么辨别碧螺春有没有染色?

茶叶金骏眉与碧螺春(金骏眉和金螺比较) 第2张

  看外观色泽: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发绿、发青、发暗。

  看茶汤色泽:把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鲜艳,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黄暗,像陈茶的颜色一样。

  看绒毛色泽:着色的碧螺春,它的绒毛多是绿色的,是被染绿了的效果。而真的碧螺春应是有自然的白色小绒毛。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茶韵飘香整理呈现,转载分享时请注明本文地址!如侵犯您的权益或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茶韵知识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34870号-2